春秋战国时期的《易经》
历史的车轮进人春秋战国时代,丙周王朝丧失了对封建诸侯阂的控制能力,礼崩乐坏,天下纷争,王权旁落,诸侯割据,上下失序,诸子并起o这个时代是思想激荡的时代,是利益争夺的时代,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时代,是底层动力涌现的时代,是人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受到重视和能慑释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和学问体系一定具有鲜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功能。由于资料的不足和体系线索的断断续续,我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只能做出大致的描述。概括起来,这个时期的《周易》呈现了几个特点。
在西周时期,《周易》的功能是服从服务于王权王室和国家的,承载的功能是断疑决策,应用的主体是天子及其身边的官方机构卜人集团,"三易"一直被王室和大卜机构垄断和掌握。只有一些重要的诸侯国才有"分享"的资格。如,昝国,由于是周公的后裔,传承了周的一些重要典籍。伴随西周的衰落,曾经具有崇高的地位的《周易》和《周礼》一样随之没落了,卷人了礼崩乐毁的洪流之中。《周易》从被王室牢牢控制,到向诸侯国统治集团的扩散,再向社会中的读书人或术士散落,《周易》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应用主体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从《国语》和《左传》记载的大量筮例可以证明。
《周易》作为西周初期创制的新的易卦系统,虽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但与传统的古《易》相比,还没有达到独霸天下的地位。《左传》和《国语》关于易卦筮例的记录,如,占筮获得易卦为某某卦,其征兆为吉或凶,但如果有的人看法不同,有时候会强调据《周易》应当如何如何解释。这些案例信息线索表明,春秋时期存在多种《易》,《周易》只是其一,且未必是主流《易》或习惯《易》。但因《周易》出现较晚较新,所以在引证《周易》时需要强调一下。同时也可以看出,《周易》虽较晚较新,但其已经展示出了广为传播的生命力,正在被人们以新视角采信。
春秋以降,伴随诸子百家竞相为能,开门立派,他们一方面从上古流传下来的诸多学问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广泛而深刻的创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济世救亡。另一方面,诸子百家在有意或无意地杂揉汇通当世流行的多种学问体系。《周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流派分化,也与其他学问体系开始发生较密切的关系,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偏差。例如,著名的阴阳学派鼻祖邹衍,就是把易卦体系和五行体系结合起来的人。在现代考古出土的汉帛书《要》篇中,孔子讲损、益两卦有一段话"……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说明五行理论在孔子时代已经广为传播,且和《易经》互参渗透。鬼谷子也借鉴了易卦体系的道理而衍生出了奇谋诡计的学派。老子则从易卦体系中得到启示并阐发出了《老子》这样宏大深邃的学问体系,以至于开创了道家学派。从西汉时期易学流派的差异,也可以逆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周易》和星象体系、历法体系交叉的现象。当然由于传至后世资料的差异和儒家地位的独尊,使后人对儒家研习《周易》的盛况感受深刻,而对其他流派的记忆或线索则只有一鳞半爪。这也说明,孔子及其弟子或门人对于研习《周易》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从而援《易》人懦,为儒家学派汇人了新鲜的血液。这个时期研究《周易》的孔门儒生,著名的有子贡、子夏、商翟、荀子等。比较现代出土的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楚竹书《易》和今文《周易》的异同,可以看出,《周易》传播范围之广,至少从中原传到了原本视为"南蛮"的楚地。传播过程也是被阐释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发生异化和讹误的过程。一场秦火把那一段历史隔挡在了重重迷雾之中。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传授易卦的方便,出现了大量解说《周易》的辅助教材,如今文《周易》中的部分《易传》。《彖传》、《象传》、《杂卦》、《说卦》都是专门阐释卦爻辞经文的著述,具有较为完整的体例和语言范式。